日本留學|教學筆記|踏出華語教學第一步 到企業內部用日文教中文


以講師身份進到企業內部,面對來自不同國家、中文基礎從零到母語者、30位左右的學生,教授中文接待用語。而且,還是用正在學習的日文來教學,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。



***
今年3月,我突然開始教中文了。

老實說一開始接下這個案子的時候非常非常緊張。雖然大學時曾想過當華語教師,也修了華語教學學程,但除了一對一語言交換以外,唯一的華語教學經驗只有面對三位學生、15分鐘的模擬授課。加上畢業後踏入媒體界、公務界,陸續學習翻譯、配音、導遊、數位行銷等其他各種感興趣的事物,華語教學早就被我拋諸腦後。

沒想到大學時代曾經的夢想,竟然是在來日本學日文後,意外地用「越級打怪」的方式實現。打工的英文會話教室老闆說,這次的案子是我們接下的第一個大案子,而且成功得標的關鍵之一就是台灣老師的中文課。為了符合客戶的期待,從課程構思、活動安排、教材製作、版面設計到音檔錄製,想像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會有哪些需求,真的花了許多心思,也熬夜了好多天。

一直到教課的前一天我都很焦慮。短短兩個小時內要讓所有人學到基本的中文接待用語,全中文授課並不可行,只能用所在地國家的語言,也就是用日文來教學。來不到一年的我,真的能夠好好完成嗎?

「你現在需要的就是第一堂課。」
前一晚最後一次跑流程時,有過講師經驗的S對我說。

確實,很多事情最困難的就是那個「開始」。只要踏出第一步,接下來不能說必定水到渠成,但至少不再那麼可怕,甚至可能可以開始有所期待。第一堂企業內訓結束了。雖然仍不盡完美,但從零開始到完成一堂課,還是很有成就感。

除了排版美編,每個句子還附上中文、漢語拼音、片假名注音、日文翻譯


***
這次的任務實在有太多可以反省的地方,先用最近新學到的 PAR 框架 來練習復盤,方便之後查找資訊,也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交流。

Purpose(目的)
公司方:
老闆希望能運用每位老師不同的語言背景,提供多語言課程,擴大服務範圍,並透過爭取企業專案,累積口碑的同時發掘更多潛在客戶。

客戶方:
因應2025大阪萬博,負責台灣場館「玉山館」員工訓練的客戶,希望能透過2小時(包含中場休息10分鐘)的中文接待用語課程,讓大家能運用簡單的中文接待到訪的華文圈旅客。雖然學員的中文程度從零基礎到母語者都有,但這門課的目的,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運用基本的中文來接待。同時,由於學員中英文程度不一,需要以日文講授。

Action(行動)

第一步 收集資料 預想情境


先爬梳客戶官網中,員工招聘資訊上提及的工作內容,並搜尋場館本身的相關資料。另外,剛好這次也擔任萬博會志工,搭配志工培訓內容,掌握萬博會的場館預約等運作模式,在簽約前的會談上預先做了簡單的課綱方便討論。

第二步 確認需求 製作講義

確認需求後,著手設計教材內容 製作講義。零基礎開始的課程,首先從中文的聲調出發,接著就直接進入基本招呼接待用語,並搭配分組演練驗收成效。準備過程中有疑問也透過老闆和客戶聯繫確認,同時提前錄製音檔作為課後學習輔助教材。

第三步 前人取經 模擬演練

來日本學日文約莫一年左右,雖然內容是母語中文,但用全日文教學還是有難度,而且還是人生中第一堂正式的華語教學課。為了課程順暢,教材和PPT完成後反覆排練計時,也找了有講師經驗的朋友多次討論,預想各種可能的狀況及解決方案。真的非常感謝他!!

第四步 蒐集回饋 改版更新

由於學員數較多,拆成兩班上課。中間有約一週的時間可以調整課程內容。根據有限的學員回饋,增加了聲調的練習,另外補充繁簡體字和日文漢字的比較。

Result(結果)

當天雖然日文還是有部分卡詞,但整體課堂互動熱烈。私下收到學員表示很好玩,客戶也主動詢問是否可以把講師資訊提供給其他部門,未來有機會希望繼續合作。

根據老闆的說法,客戶對於課程的教材準備過程及成果印象深刻,看來最後階段熬夜三天精益求精還是有成效的。不過我得承認,第二堂課雖然內容改版更新,但整體授課時間相同,沒辦法像第一堂課那般有餘裕。加上課前臨時被詢問是否可錄影提供缺席學員觀看,原以為攝影機放在最後不會有影響,但似乎仍對心理上造成負擔,以至於日文反而還生疏了。

這是我第一次教中文,還是在企業內部用日文教學,其實壓力真的非常大。即便是第一次嘗試,只要「事先掌握相關資訊,傾聽客戶需求,模擬各種可能情境及解決方案,做出相應提案 」,就算不盡完美,從零開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,也足夠建立自信心。

後記:
這次的教學客戶方似乎很滿意,但老闆有點微詞。當時他什麼都沒說,也一直肯定我的付出,直到後來在其他事情上突然爆發,才知道
向上管理沒有做到位。

主因是開課前兩天,老闆說在課程開場和結束,要留時間給他宣傳課程並發表學中文的體悟。當時光是要確保能在有限時間內順利運課(客戶強調須嚴守時間),就已經焦頭爛額,所以我邊看著課綱邊問了一句「這樣啊...會需要幾分鐘呢」。

就是這句話,在日文語境裡太過直接,讓他感到不被尊重。老闆覺得他要能暢所欲言,沒辦法肯定在多少時間內結束,相反地,做為老師的我應該要能視情況調整才對。姑且不論這樣的觀點是否合理,導火線在於當時只想著解決問題,沒能考量到文化語境的差異。尤其對於年長的上級,日式溝通還需要多加學習。

老闆側拍的唯一一張照片,我看起來也太嚴肅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