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台南|安平|食記|隱藏在老街裡的白色玻璃屋 沐Moveforward 南洋料理

自我進修|決策思考 應對未知的問題解決能力


問對問題,比找到解決方法更重要
站在人生交叉點的我,
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,又能活出什麼樣的人生
為了回應這個大哉問,我開始學習決策思考力

課程教學內容大綱

自從大二那年,決定從人人稱羨的法律系轉到不食人間煙火(?)的中文系,我的生活方針就開始從實用主義逐漸轉向快樂主義。實際踏入職場後,雖然因著現實或多或少有些妥協,但總歸是盡量順著自己的內心,走著充實又快樂的步調。不過,這幾年因為疫情加上車禍,原本的計畫被打亂,我開始擔心:面對未來,面對充滿人工智慧、區塊鏈、大數據等各種混亂可能的未知,這樣只顧著滿足當下的方針真的能一直持續下去嗎?

過了沒房沒車沒小孩的而立之年,站在人生的交叉點上,我很想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,或者更明確地說,該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能力獨立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?這個時候,我在朋友的推薦下參加了世界觀學院的決策思考力課程。

一、這門課在教什麼:培養應對未知的問題解決能力

問對問題,比找到解決方式更加重要。決策思考力系統下分為「問題解決」、「創新思考」、「科學學習法」和「系統思考」四大類,底下各自包含不同的13種思考習慣。每個思考習慣會用「#」符號來表示,「$」則是指該思考習慣的要素。

所有的元素都是彼此補充、相互為用,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自己不斷實驗,來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系統,所以整個流程不會有標準答案。這樣一來,可以讓思考習慣不只停留在單一角度,而是能依據不同情境來自由變換看待問題的方向,真正用自己的方式解決所面臨的問題。

也因為學習的是可以彈性應用的思考習慣,所以並不需要有專業背景,也能分析、處理問題,在跨領域的問題解決上也有幫助。課堂上,我們分析過歷史上張伯倫簽訂的慕尼黑協定、自費醫材上限政策、梨泰院踩踏事件、個人職涯發展等等,大從社會、文化、經濟,小至工作、生活、成長。

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思考習慣是「問題解決」裡的 #差距分析。雖然以前在解決問題時也會找出 $既有選項 或試圖發想新選項,但似乎沒有想過把兩者結合起來,所以最後往往只能選出一個相對好,但始終離目標有距離的選項。現在透過 #差距分析,可以更明確地列出每個既有選項和目標間差距的大小,再用 $差距填補 裡的「創新思考」或「科學學習法」來完成後面的落差。
最後一堂課的作業:畫出自己的問題解決流程圖

二、這門課怎麼進行:課前預習,課中線上直播互動

提供線上5小時左右的預錄課程,可以先預習。實際開課後,會有連續10週、每週一次的主題應用直播課,搭配預錄課程延伸作業練習,一起在課堂上討論和應用。大家不斷嘗試運用學習三階段模型(命名、主張、追求)來掌握每一個思考習慣,在表達個人想法的同時,也能聽到不同視角下的觀點。相比傳統課堂單方面輸入的學習方式,這裡直接融入科學學習法並大量互動,提供實際嘗試應用的機會,也加深學習印象。

作業繳交方式是透過 Notion 和 Miro 的數位平台協作,可以看到歷年其他人的作業,方便大家互相觀摩,給彼此留下回饋。

課程強度參考 ★★★★☆(4/5星)
除了每週2小時的主題應用直播課,包含影片觀看和寫作業,我自己平均一個禮拜花4小時學習,加起來總共6小時。雖然並不強制一定要交作業,但為了讓自己能學得更好,所以在工作爆量和其他計畫的夾殺下,我還是努力壓線寫完,確實有點吃力,明年度要再好好複習...大家可以就自己的狀況評估一下囉!

三、從這門課我學到了什麼:了解世界,也了解自己

究竟我們存在的世界是怎麼來的呢?
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小就很好奇,但該怎麼解釋卻不容易。學生時期會從地球科學知道宇宙大爆炸、從生物課了解生物演化、從歷史課學到人類工業革命、啟蒙運動等等,但這樣分科學習還是有侷限,單點擊破卻無法整合。而透過「系統思考」裡的大歷史系統觀,就能找到貫穿宇宙138億年歷史的共同線索──也就是,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「複雜」。比如單細胞生物演化出多細胞生物,人類從採集生活到現在的龐大社會分工。

而要談複雜性,首先得從「邊界化」、「結構化」和「無效化」來說起,幾乎所有文明發展都遵照這個規律,以下用我們的「身體」來舉例:
身體是我們和外部世界的邊界,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在身體裡形成更複雜分工,以保護這個生命的界限,所以身體透過不斷結構化,如器官形成、大腦創造新連結等使我們有應對世界變化的能力。隨著時間過去,身體跟著老化,器官無法正常運作,身體邊界被結構中的無序、無效能量(也就是熵增定律)給拖垮,最後塵歸塵土歸土,被分解為世界可利用的新資源。

由此可見,生命為了對抗熵增獲得更多生存機會,會演化出各種「複雜性」,來維持自己的邊界,或是增加複雜性,擴展自己的邊界。課堂中融入蓋洛普(Gallup)優勢測驗,讓大家開始主動留意自身的成功經驗,後續結合個人「新複雜性」的討論發想,也讓我對如何應用個人特質有更進一步的想像。

結論

想活得與眾不同,活出獨特性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不但必須很耗能地維持自己特殊的複雜性,也要面對現實生活中各種想讓我們回歸平庸的困難。不過,也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
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做決定,過去自己多半憑著直覺或習慣,所以做出來的決定也憂喜參半。課程結束的現在,雖然我還沒辦法掌握好所有的思考習慣,但至少對未知不再那麼恐懼,也知道有哪些方法能幫助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。課堂筆記之後也會陸續分享,敬請期待啦!

後記:
後來跟國貿背景的朋友聊到,才知道商管專業本身就會學到許多問題解決的工具,讓我這個純文組背景的人好生羨慕~以前只重視理想堅決不填商科,現在發現就算以前不學,以後也是要學的,幸好我很愛學東學西~哈哈


留言

  1. 謝謝博主分享^^
    有時候很喜歡看看這類個人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源分享的主題~
    有時候自己都沒想到有這樣領域的學習資源可以尋找(咦)

    問題解決流程圖我可能要再思考一下~
    我想我應該需要自己畫一個自己的圖(笑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哈哈謝謝~覺得自己之後學完東西都要寫一下心得,方便回顧也留個紀錄。
      沒錯!因為生命歷程不同,所以每個人的問題解決思路都不一樣。不一定要上課,也可以試著畫自己的流程圖,過程其實蠻有趣的

      刪除
  2. 或許難在如何在僅有片面資訊下區分哪種思考習慣適合在哪種情境,畢竟若每次遇到一個情境把全部方法run 一次,或者一個思考邏輯走遍天下 可能不一定比擲骰子選擇方向好! 期待小編未來的分享!! 還有解釋一下上面的問題解決流程圖的細節~

    另外,小編真的很想要有房有車有小孩嗎XD 哪天都擁有了! 又會想出一套沒X沒Y沒Z的造樣造句喔! 但我喜歡這開頭!! 或許我個人也很想有房有車有小孩 哈哈

    關於複雜性,不只是生命,其實城市、企業也都同樣以自己的規律(scale)來擴展複雜度喔~這讓我想起之前讀書會讀過的"規模的規律和秘密"~

    其實小編提到蠻多概念好像我都在書中看過耶! 像大歷史(從原子開始到宇宙到人類)、熱力學第2定律(熵)等 但知識歸知識 還是要靠分享和練習 才可以內化 我想這應該是這系列課程帶給大家的最大價值 生疏到熟練..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思考工具真的是要視情境彈性使用,我現在還是很生疏...課程筆記之後會緩慢更新上來的!哈哈哈哈很懂哦,這種開頭就是個話術啊(?)XD

      其實我也想到讀書會~感覺很多概念都是共通的,不過這兩本書我都還沒看就是了(遮臉)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